亲弟弟病重请求回乡,周总理一开始很高兴,

20世纪60年代中旬的一天,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找到周总理,向哥哥提出了回乡的请求。此时,周恩寿饱受胃病的折磨,再加上已经多年未曾回过家乡,所以他特别想回故乡去看看。

周恩寿

周总理从革命以来,就再未回过故乡,而新中国成立后,因政务繁忙,总理也没空回到老家,这时听到弟弟的请求,他是非常高兴的,让弟弟替他回去看看也好。周总理刚想答应,可他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拒绝了弟弟的请求,坚决地说道:“你不能回去!”

周总理究竟是为何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周恩寿,字同宇,是周总理的小弟,受哥哥周恩来的影响,加之受到南开中学进步思潮的熏陶,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加入了哥哥创建的“觉悟社”,成为了一名小交通员。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周恩寿在年的冬天,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党员,并在年,根据组织的安排,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周恩寿的个人能力很卓越,工作时灵活谨慎,所以,党组织还特别安他到黄埔军校学习。

后来,周恩寿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革命形势欣欣向好。在此期间,周恩寿一直与哥哥周恩来保持着密切联系,直到年。

从年开始,蒋介石大肆破坏革命,屠杀了许多有志之士。周恩寿怒不可遏,随即在讨蒋宣言上署名,他因此而遭到了通缉。为了躲避追杀,年年初,周恩寿在上海辞别哥哥,只身前往吉林。

之后,周恩寿便一直呆在吉林,而他也一直关心着革命。

年5月,周总理和邓颖超准备前往莫斯科出席六大,可在经过东北的时候,却受到了日本特务的注意。在这危急时刻,周总理想到了小弟周恩寿,于是他便给弟弟写了一封信。

周恩寿收到信之后,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哥哥此时处境不妙。周恩寿马上悄悄来到了旅馆,接回了哥哥和嫂子,之后又掩护着哥嫂离开吉林,坐上了前往苏联的火车。

而从这以后,周恩寿便渐渐与哥哥失去了交流,同时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在东北过起了平民的生活。

他也试图联系哥哥,可惜的是,周总理后来为保护革命,一直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与日本鬼子战斗,因此,他一直都没能联系到哥哥。

不过,周恩寿一直谨记哥哥的教导。年,经过多方努力,周恩寿终于与我党取得了联系,也得知了哥哥的下落。到年2月,分别了18年的俩兄弟,终于再次见面。

而见面之后,周恩寿立马提出要重新参加革命,周总理自然是很开心。根据组织的安排,周恩寿前往天津开办了一家“民生货栈”,通过这所货栈,给党组织提供药品和经费。

周恩寿就这样为党的解放战争做着贡献,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万分高兴,希望能继续为革命做些工作。

而当周总理得知弟弟的想法后,他很高兴弟弟能有这一份心,但他更希望弟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做贡献。

于是,周总理找到小弟恩寿,建议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我认为你应当先去上华大,学习之后才能为人民工作。”

周恩寿虽想尽快工作,但他也明白哥哥的意思,因此在思考了哥哥的建议之后,便来到了“华大”(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一年。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周恩寿充实了自己,这为他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之后,周恩寿被分配到了北京钢铁局工作,后来又被调到冶金部。平日里,周恩寿根本不敢放松自己,这除了是他自己给自己的要求外,还因为周总理时常监督他。

周总理总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因此他对亲属也是严格要求,并且对当官的亲属尤其严格,他曾多次告诫亲属:“不要因为我是总理,你们就自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周总理有多严格呢?组织给周恩寿分配工作时,周总理会专门找到分配单位的领导,同领导交代,给周恩寿分配的工作,应该职务要低、待遇要少。

另外在年的一天,周总理还特别找到周恩寿,让他尽快退休。此时,周恩寿还并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还差一岁才到。而周总理之所以让弟弟提前退休,是因为弟弟因病不能正常上班。

从50年代末开始,周恩寿便经常被胃病折磨,因此经常请假在家休息。医院外科名医吴蔚然大夫,为弟弟开刀,并安排弟弟到外地疗养了几次,希望他的病尽快好起来。

然而,因为周恩寿病情太重,一直未能根治,还是是不是就要休息,不能够正常上班。可周恩寿无法正常上班,但却领着正常的工资,周总理觉得这样影响不好,于是找到弟弟希望他能主动退休。

同时,周总理还找到周恩寿的上层领导曾山,向他交代到:“我弟弟身体不好,不能坚持上班,请你让他提前退休。”

退休,就意味着工资再也没有机会调整,而且很多在职时的待遇,都会被通通取消掉,当时一般人都不愿意退休,有些人到了退休的年龄,都还希望推迟办理退休手续,更何况周恩寿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

所以,曾山只是口头答应,并没有落到实处。周总理对此很不满,于是这一天他又找到曾山,并问他:“我弟弟退休手续的事情,交代多少次了,为什么还不办?”曾山说这几天比较忙,所以才没有及时办。

对此周总理严肃地说道:“这并不是理由,他是我的弟弟,怎么能拿着全工资却不上班呢?”

年6月,周恩寿提前办了退休手续。提前退休后,他的工资明显地减少,家中6个孩子,有4个孩子还在上学,负担很重。

事实上,周总理很清楚,提前退休会对弟弟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他始终认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那一套,而应该凡事都站在党性立场上去考虑,职务越高标准越高,越是亲戚要求越严。

这,就是周总理对待家事的态度和原则。

而自从弟弟退休以后,周总理便开始从自己的工资中,拿钱补贴给弟弟,这也是他让弟弟提前退休时,便做好了的决定。从元到元,后来达到了元,直到年弟弟的6个孩子都参加工作为止。

有人曾计算过,周总理从实行薪金制到年他逝世,工资总额近四分之一用于补助亲属。而周总理从没有心疼过,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曾对侄女说:

“我和你伯伯在经济上对你们的帮助,不仅是因为亲戚关系,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来管的。”

而对于哥哥的严格要求,周恩寿其实见怪不怪了,甚至已经习惯,并且在哥哥的指引下,他自己也变得严格起来。可尽管如此,有一次周恩寿还是觉得哥哥有些过于严格要求了。

随着年龄的增加,周恩寿也越来越怀念家乡,前半生由于颠沛流离,他无法回到淮安,建国后,因为忙于工作,他也没有机会回到淮安。一直到退休后,周恩寿才闲了下来。

前面提到过,周恩寿这时的身体状况是不太好的,而这就让他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于是,周恩寿就想跟哥哥提出,回故乡去看看,一来是缓解思乡之情,二来家乡山清水秀,也有利于养病。

但周恩寿知道如果直接提,以哥哥的性格来说,肯定不会答应,因此他决定等一个机会。而在这个时候,周恩寿得知哥哥准备安排平掉淮安老家的祖坟,但又担心一直住在淮安的叔伯周恩硕的妻子陶华反对,需要有人去说服他。

周恩寿认为这是一个回到故乡的最好的机会,于是便来到了西花厅,找到周总理,说自己一定可以做好十嫂陶华的工作。

周总理听了,心里很高兴,如果让弟弟去做工作,那肯定会比较顺利,而且弟弟回乡也可以替他看看家乡的变化,挺好的。

这么想着,周总理笑着说道:“好呀……”可话还没说完,周总理转念一想,马上又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行,你不能回去!”

周恩寿原本激动极了,想着哥哥终于同意了,但还没高兴多久呢,哥哥就说不能回去。周恩寿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实在是太想回乡去看看了,因此一向敬重哥哥的他,竟不顾一切地问道:“为什么?”

看着小弟不可置信的神情,周总理目光炯炯、一字一句地说道:“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

紧接着,周总理就向弟弟明确说明,他为什么不能回去:一旦他回去,那当地的领导都会因为他是周恩来的弟弟而大动干戈,这样既会浪费地方的钱财,还会耽误地方工作。而这是周总理最不愿意看到的。

周恩寿总算是明白了,在哥哥心里,国家永远是第一位,个人永远排在第二位。确实如此,周总理吃的穿的住的永远往朴素了走。

有一次,工作人员未征得周总理的同意,便翻修了周总理的住房,地上的方砖改成木板,连带地还更换了软床、窗帘和浴缸。

谁料,周总理回来之后大发雷霆,让工作人员换回之前破旧的窗帘和木板床。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做了检讨,他说:

“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要带个好头,你们都会学好,学得好事情。我要是带个坏头,你们会跟着我学坏。你们可别跟我学,这件事情我真的是要检讨的,你们不要跟我学。”

周恩寿心里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骄傲之情,此后他不再要求回乡了。周总理就是这样言传身教,影响着身边的人。

终其一生,周总理都未曾留下一钱一物、一砖一瓦,虽然他没有给后世留下物质财富,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大严大爱的精神财富。而这种精神,始终教育每一个共产党人,坚持正气、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visionworkers.net/xgzx/8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