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健康,身体才能健康胃炎是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们造成的困扰已经不容忽视。胃炎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生活中人们在胃病养疗中又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1:牛奶能治胃病
传统的观念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康复有帮助。最新研究表明,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所以,胃溃疡患者和饮牛奶后即出现腹泻的人都不宜喝牛奶,而酸奶中含较多的乳糖酶,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对消化性溃疡无不良反应。
误区2:生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适量的生姜可以达到暖胃、增强胃黏膜保护的作用,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食用,从而达到治病养胃的效用。
很多人都认为喝生姜水可以暖胃,在出现胃部不适时只要喝一碗用生姜熬的水就可以缓解症状了。
这种方法偶尔用之,未尝不可,但不可长期应用。这是因为生姜属于刺激性食物。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姜水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从而可加重胃部不适、胃痛等症状。
误区3:常喝稀饭
过去主张胃病患者饮食大多以稀饭为主。实际上,稀饭未经咀嚼就吞下,没有与唾液充分搅拌,得不到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同时稀饭水分较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成为引起稀饭不易消化的原因。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而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营养相对不足。
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稀饭,干饭只要细嚼慢咽,不仅对胃部无害反而会促进消化,对健康有利。
误区4:滥用消炎药
有些人做完胃镜或看完病,诊断为慢性胃炎,认为既然感冒、咽炎、气管炎要消炎,那慢性胃炎肯定也得消炎,就自己到药店买抗生素或把家里以前剩的抗生素自行服用,这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慢性胃炎很大部分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但是幽门螺旋杆菌一定需要联合用药才能消灭,单用抗生素铋剂杀不死幽门螺旋杆菌,反倒导致细菌耐药,成为“超级细菌”
误区5:慢性胃炎主要靠药物治疗
治疗慢性胃炎并非主要依靠药物,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和讲究心理卫生与药物同等重要。特别是饮食调养,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不当的饮食,如过烫、过冷、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饮食,对患病的胃粘膜是劣性刺激,可引起病情加重。相反,合理的饮食,对胃粘膜可起保护作用,能改善病情。另外,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胃液等消化腺的分泌,而恶劣的情绪不仅会抑制胃液的分泌,还会促进胃的收缩,因而可加重病情。
误区6:慢性胃炎的病因都是幽门螺旋菌感染
在发现幽门螺旋菌前,慢性胃炎的病因是很模糊的。但自从发现了这种细菌后,由于过分强调,使人误以为胃炎均由幽门螺旋菌感染所致。其实,除幽门螺旋菌感染外,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胆汁反流、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等也可致慢性胃炎。
误区7:胃病不会传染
一般人普遍认为胃病不会传染,但导致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是会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染他人的。
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中国保守的喂养方式,家长将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给孩子,如果家长患有慢性胃炎,就会将病菌通过口口喂养的方式污染给孩子。接吻、共用餐具等可以传播,患者打喷嚏可以通过鼻腔将幽门螺旋杆菌一起排出。
导致慢性胃炎的原因?
1、胃粘膜损伤例如长期摄食粗糙性、刺激性食物、过热性饮料、酗酒、咸食,食物中某些化学刺激剂,长期服用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内科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右心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胃粘膜淤血缺氧,尿毒症时血尿素氮增高都可引起胃黏膜对刺激物耐受性降低,使其易于损伤。
2、幽门螺旋杆菌Hp为革兰氏阴性菌,幽门腺区域较多见,能分泌很多酶,其一是高活性的尿素酶,该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NH3,而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Hp分泌的酶和毒素进入上皮细胞,使其损害造成粘膜炎症。
3、免疫机制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常常能检测出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尤其是伴有恶性贫血的胃萎缩者检出率相当高。恶性贫血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胃底腺粘膜呈弥漫性萎缩变薄,壁细胞和主细胞几乎消失,而胃窦粘膜则基本正常。
4、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十二指肠内容物大量反流入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有胆汁、肠液和胰液,它们减弱胃粘膜屏障功能,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当促胃液素分泌过多,而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时,幽门张力降低,使十二指肠液自由地反入胃内。吸烟也可影响幽门括约肌功能,引起肠液反流。
5、年龄因素慢性胃炎与年龄关系很大,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总是随年龄而增加。肠化、幽门腺化生和萎缩性改变也随年龄而程度加重、范围扩大,但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与年龄关系不大。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对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胃病都是因为日常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较大导致的。要想调养好胃,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避免饥饱失节,保持乐观的心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