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美食大国,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可谓是十分执着了,然而,近代以来,中华大地内忧外患,战火不歇,民生凋敝,经济滞后,普通群众连温饱问题都难以保证,更别说对美食的追求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经济才开始有所提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才有所改善。而作为一手建立起新中国的老一代革命家,他们无一不是从艰苦中走来,因为知道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更为珍惜。
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更是如此,他们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不要求吃好只要求吃饱,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就已经足够。
不过,尽管如此,在普通的饮食中,他们依旧有自己的偏好,比如说,毛主席出生湖南,喜欢吃辣,而周总理则尤为喜欢吃一些蔬菜,像是白菜萝卜等,那么,刘少奇同志的饮食习惯又是怎样的呢?
刘少奇
早年留学,身患胃病
熟悉刘少奇同志的人都知道他身体不好,有胃病,在西柏坡工作时,因为工作时间较长,经常忘记吃饭,因此胃病时常复发。而据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所说,刘少奇的胃病是他早年留学时留下的病症。
因为当时刘少奇同志不仅要一边读书一边赚学费,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革命工作,因此,为了节省开支,他也经常是吃一顿饿一顿,这才患上了胃病。
治疗胃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食习惯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但是在战争时期,无论是士兵还是普通群众,能够吃饱就已经非常不易了,想要吃好更是难上加难。
尽管当时的党中央考虑到刘少奇同志的身体情况,曾经多次发放给他一些颇有营养的食品,像是豆奶粉什么的,但是都被他送给战士们的孩子或者家属了。
正因如此,刘少奇同志的胃病一直没能有所好转,直到建国以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胃病才开始有所缓解。
带头吃“包包饭”,三餐变两餐
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咄咄围剿,前线战士的军需供给越来越困难,为了支持前线士兵英勇作战,党内开始号召大家节衣缩食,为前线战士省出口粮。
此时的刘少奇,刚刚受到中央的指派,前往福建担任省委书记,在了解到节约粮食支援作战的重要意义之后,他提出了省委机关食堂由吃“大锅饭”改成“包饭”的建议,以便能够节省出粮食支援前线作战。
随后,省委机关人员便开始人人准备一个饭包,用来蒸米饭,这一举措实行之后,果然节省出了不少粮食,而后的一天,刘少奇同志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很多人民群众家里甚至已经揭不开锅了,只能饥一顿饱一顿。
回到机关之后,刘少奇便将自己的原本的一日三餐改成了一日两餐,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保重身体,但是却被他拒绝,因为他无法看到前线士兵或者人民群众饿着肚子,而他却三餐不缺。
后来,这件事情在同志间流传开来,大家敬佩之余,也将刘少奇看作了自己的榜样,大家纷纷竭尽心力支援前线士兵,最终在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之下,前线红军战士在作战中奋勇杀敌,取得了重大胜利。
尽管因为这段时期的节衣缩食,使得刘少奇同志的胃病越发严重,但是他在回忆起这段艰难岁月时,依然觉得不后悔,甚至引以为豪。
建国后的饮食习惯
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开始安定下来,国家开始大力扶持经济,人民的生活终于有所改善,也是直到这个时候,刘少奇的一日三餐才开始稳定下来。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句话用在刘少奇同志的身上,就是后人民之温饱而温饱,建国之后,刘少奇同志的一日三餐由专门的厨师负责。
但是根据当年为刘少奇同志做饭的厨师回忆,刘少奇同志在饮食方面几乎从不挑剔,无论是甜是辣,还是咸了淡了,他都能吃下去。
有一次,厨师师傅做菜时不小心做得咸了,刘少奇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用白开水泡了一下,然后就全吃光了,厨师师傅在回忆起这件事时,依然记忆犹新,从这件小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少奇同志在生活作风上的艰苦朴素以及体贴他人。
不过,尽管不挑剔,但是在有限的情况下,刘少奇同志的饮食也是有他自己的习惯的。
比如说,因为他常年饱受胃痛的折磨,因此大多情况下他的饮食都比较清淡,而且吃饭时,总喜欢吃一个溏心蛋,然后再配上一小碟水果,而这也是医生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而特别建议的。
除此之外,他最爱吃的菜就是软软烂烂罐焖牛肉,每当吃到这道菜时,他总会较平常多吃一些饭。
不过,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他的消化能力逐渐减弱,胃口也大不如前,因此也就很少吃了,大多数情况下早餐就是吃馒头包子和米粥,午餐就吃一个菜一个蛋,晚餐也是如此,这样的一日三餐或许比很多人都要简单,但是在刘少奇心中,却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根据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回忆,建国之后,刘少奇的工作越发繁忙,如果没人提醒经常会忘记吃饭,再加之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作息时间并不规律,因此吃晚饭的时间通常会很晚。
为了不影响厨师师傅的休息时间,刘少奇的晚餐就由妻子下厨,随便做点什么,但是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将午餐时没有吃完的菜,让妻子晚上倒进锅里再热一热,做成一锅杂烩,然后就着米饭吃一大碗。
王光美回忆,刘少奇在饮食上的要求一直很少,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他能就吃白米饭吃饱,或许这也是经历过磨难的老一代革命家的共通点吧。
因为亲身经历过,知道“吃饱”二字来得有多不容易,所以哪怕是生活条件允许了,早些年养成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也不允许他们浪费一丝一毫,所以,不仅是刘少奇,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邓小平等,他们在饮食方面的习惯也是如此,从不浪费。
坚决退还夜宵补贴
因为工作时间较长,有时候刘少奇在用完晚餐之后,还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这就导致他休息之前又会饿了。
因此妻子王光美经常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一个煮鸡蛋或者一小碗热牛奶,党中央知晓这件事后,通过会议商讨,认为刘少奇同志是在为国家为人民工作,因此一定要保证他的身体健康,于是会议讨论决定在他原有的工资基础上每天再补贴他五毛钱用来做加餐之用。
正因为这笔钱,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少奇的夜宵花样都多了起来,但是因为他一直将重心放在工作上,对待自己的饮食没有过多在意,所以他并不知道这是中央额外发给他的伙食补贴。
一直到很久以后,他偶然从身边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了这件事,便坚决要将这笔补贴退还给国家,他说自己已经领了国家的工资,那自己吃饭的问题就应该自己解决,不应该让国家补贴。
身边人都了解刘少奇的性格,百般解释无果之下,只能同意他向中央提出撤销补贴的申请,中央有关领导开始先是派工作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他能接受这笔补贴,然而在刘少奇的坚决拒绝之后,中央领导只好同意了他的申请。
然而,刘少奇不仅要求撤回了这笔补贴,而且还决定将此前已经用掉的补贴全部退还给国家,因为他知晓这件事的时候,时日已久,因此,经年累月积累下来,也成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为了还给国家这笔钱,他开始更加省吃俭用,将每月工资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还款,而这也使得他的生活更加拮据起来,但是尽管如此,他却始终坚持要将这笔钱全部还清。
欠款还清之后,他松了一口气,并且说道:“大家每天都是吃三顿饭,我也是,多出来的当然应该自己负担。”
而这件事在党内也成为了一时佳话,尤其是处在很多基层领导干部追求享受的不正之风蔓延之时,刘少奇的此次行为,无疑给所有党员作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人活于世,无论是生活还是其他,都有自己的偏爱,衣食住行,皆是如此,没有人天生不喜欢吃好吃的,穿好看的,住舒服的,但是有人选择了享受,而有人选择了自我约束。
前者是本能,而后者是信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同志都是后者,他们约束自己,是因为还有人没有过得比他们好,将自己放在所有人的最后,是一名优秀党员的信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