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预防与治疗方法众多,此前为您介绍了管住你的嘴巴、迈开你的双腿、伸出你的双手、敞开你的胸怀四个大法,此处再给您介绍耳穴贴压、艾灸养生、中药外治等特色养生方法,供朋友们选择使用。
耳穴贴压法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能看到有些人的耳朵上贴着一些小方块儿形的胶布,这就是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是“耳针法”常用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耳穴贴压法的操作
耳穴贴压疗法的操作很简单,具体方法分为三步:
一是准备耳豆、二是取穴粘贴、三是按压刺激
二、耳穴贴压的注意事项
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可使用。
避免胶布潮湿或污染,防止皮肤感染。夏天炎热,汗多者,耳穴贴压留置时间一般为2天,休息1天。
胃肠病耳穴贴压处方简介
以下介绍一些耳穴贴压辅助治疗胃肠病的穴位处方与操作方法,供朋友们选择使用。
①急性胃肠炎:
穴位处方:胃、食道、贲门、大肠、小肠、腹、交感。
操作方法:单耳或双耳取穴,每日或隔日换贴1次。
②慢性胃炎:
穴位处方:胃、脾、腹、肝、胰胆、交感、神门。
操作方法:单耳取穴,两耳轮换治疗,二至三日换贴1次,7次为一疗程。
③消化性溃疡:
穴位处方:胃、脾、十二指肠、腹、交感、神门。
操作方法:单耳取穴,两耳轮换治疗,二至三日换贴1次,10次为一疗程。
④慢性肠炎:
穴位处方:大肠、小肠、脾、胃、肝、肾、交感。
操作方法:单耳取穴,两耳轮换治疗,隔二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⑤胃下垂:
穴位处方:脾、胃、腹、皮质下、交感。
操作方法:单耳取穴,两耳轮换治疗,二至三日换贴1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养生法
灸,烧灼的意思。灸法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所用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因此用艾施灸即称为艾灸。
艾灸防病治病原理
①温通经脉、行气活血,②培补元气、预防疾病,③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艾灸养生注意事项
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②注意安全、防烫防火,③灸后起泡、防止感染。
以下介绍几个艾灸辅助治疗胃肠病的处方
[慢性胃炎]
穴位处方:主灸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梁门,胃脘胀满加天枢、大横;嗳气加内关、天突。
操作方法: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每次灸5分钟左右,每日1次,重者1日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2~3日。
[消化性溃疡]
穴位处方:主灸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章门,胃脘嘈杂加太溪,吐酸去足三里、加阳陵泉。
操作方法: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每次灸5分钟左右,每日1次,重者1日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2~3日。
[胃下垂]
穴位处方:足三里、中脘、章门、提胃穴,三阴交、胃俞、脾俞、提胃穴,两组穴位轮流灸。
操作方法: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先灸第一组穴位,每穴每次灸5分钟左右,每日1次,重者1日2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3日后再灸第二组穴位。
[慢性肠炎]
穴位处方: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溃疡性结肠炎加太冲。
操作方法: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每次灸5分钟左右,每日1次,重者1日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2~3日
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简称外治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中药做必要的处理后,通过一定方式施用于患者全身或局部的体表以及粘膜等部位,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有贴、掺、敷、熏、蒸、洗、抹、熨、坐等内容。
大家都听说过“丁桂儿脐贴”,外贴宝宝的肚脐窝处就可以辅助治疗泄泻和腹痛,这就是典型的中药敷脐法。
中药敷脐法是将中药敷贴于脐部即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药敷脐法必须根据病证选定方药。将选定的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姜汁、油脂、酒等充分调匀,或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将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最后用胶布或纱布垫敷盖固定。l~2天换药1次,或3~5天换药1次。
以下介绍一些中药敷脐辅助治疗胃肠病的处方与操作方法,供大家选择使用。
一、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常可分为寒邪客胃证、饮食内停证、肝胃不和证等证型。
[寒邪客胃证]
方剂一、白芷散:源于《中医脐疗法》,白芷60g研末,小麦面粉15g,混匀。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食醋调成糊敷脐,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或用艾条隔药灸。1日换药1次。
方剂二、寒痛乐熨剂:源于市售中成药。
[饮食内停证]
方剂一、食滞膏:源于《慢性胃炎治疗32法》,大黄、枳实、厚朴各1g,芒硝粉2g。将前3味药混合研为细末,加入芒硝粉,混合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米醋调成糊,敷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
[肝胃不和证]
方剂一、金铃子散:源于《消化性溃疡简便自疗》,金铃子、元胡、吴茱萸、青皮各等分,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3~6g敷于肚脐处,外加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本方最适于消化性溃疡的调治。
二、慢性肠炎:常可分为脾胃气虚泄泻、脾肾阳虚泄泻等证型。
[脾胃气虚泄泻]
方剂一、理中散:源于《江西中医药》(年第5期),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混合烘干、碾细,备用。用时取药粉0.2g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定。2~3日换药1次。
方剂二、白术散:源于《赤脚医生杂志》(年第5期),白术、苍术各12g,干姜、吴茱萸各10g,烘干、碾细,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白酒调和,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6~8小时取下。
[脾肾阳虚泄泻]
方剂一、破故纸散:源于《中医脐疗法》,破故纸5~20g,用铁锅炒黄研成粉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
方剂二、久泻膏:源于《中医脐疗大全》,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30g,米壳、肉桂各15g,黄连、冰片各6g,混合烘干、碾细,备用。用时取药粉3g用生姜调成膏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3日换药1次。
三、急性肠炎:常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等证型。
[寒湿泄泻]
方剂一、胡椒饼:源于《陕西中医》(年第4期),胡椒粉1g、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
方剂二、丁桂儿脐贴:源于市售中成药,由丁香、肉桂、荜茇等组成。贴于脐部,一次1贴,24小时换药一次。主要用于小儿寒湿泄泻。
[湿热泄泻]
方剂一、六一散:源于《中医外治法》,滑石6份、甘草1份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鲜车前草捣汁或干车前草煎汁调成饼状,敷脐,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以愈为度。
方剂二、三黄粉: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9期),黄连、黄柏、黄芩各等量研末,备用。用时取药粉5g,用大蒜液(取大蒜瓣数枚捣碎,入少量开水浸泡1小时即成)适量调成糊状,敷脐,用厚蜡纸或塑料薄膜覆盖,再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连用3日。
四、胃下垂:最多见者为中气下陷证。
方剂一、脐疗方:源于《中医外治法集要》,蓖麻子仁3g,五倍子1.5g,共研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贴后每日早、晚用热水袋外熨局部5~10分钟,第4日晨揭去药膏,休息1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连续6次为度。
方剂二、药灸神阙:源于《中医脐疗大全》,黄芪、党参、丹参各15g,白术、白芍、当归、枳壳、生姜各10g,升麻、柴胡各6g。上药焙干,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10g填神阙穴,铺平呈圆形,直径约2~3cm,再用8cm×8cm胶布贴紧,每隔3天换药末1次,每天隔药艾条灸神阙穴10分钟,以1月为l疗程。
本文选自邓沂教授主编,朱向东副主编,胡军平、汪荣斌、文雯编写的《从胃肠病谈养生》(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微言精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