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沈晓颜通讯员姚萍
每天清晨6点多,德清县钟管镇三墩村村民杨水章和老伴杨爱琴,会准时听见儿子房间传来“咿咿呀呀”的叫声。
杨水章利索地帮儿子杨忠伟穿上衣裤,从床上用力抱到竹椅上,杨爱琴则匆匆端来痰盂,放到儿子的裤裆底下,等儿子接完大便后,她忙着给他擦屁股,将痰盂清理干净。
这时,一身松快的杨忠伟则满意地蹬着可以滑动的竹椅,开始在屋子里转悠。不一会儿,母亲杨爱琴就端着早饭,一口一口地喂他吃。
这一系列照顾婴儿般的日常流程,年过七旬的杨水章老夫妇已经坚持了45年时间。儿子杨忠伟从小四肢瘫痪,不会说话,不能走路,生活也无法自理。但因为有了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照料,如今已是中年的他,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
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走进位于钟管镇三墩村杨介村组的杨水章家,破败的老屋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堂屋已塌了大半,再往里走,餐厅与天井,狭小逼仄。
年,杨水章与妻子结婚。年,大儿子杨忠伟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欣喜。但是这份喜悦是短暂的,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夫妻二人发现儿子不能和其他的孩子有点不一样。
“儿子五月个月大时,别的同龄婴儿已经能将双腿蹬起来,但是我儿子的双腿就像没力气似的。”杨水章夫妇一开始以为儿子长得慢,等到一岁大,别的小孩已经蹒跚学步时,杨忠伟的腿依然无法站立。
夫妻俩抱着儿子医院进行治疗,但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几次奔波,求医问药,但儿子的病毫无起色。
“已经长到1岁多了,怎么舍得扔掉他!”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杨水章叹了口气,夫妻俩把儿子抱回了家,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照顾他的日子。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满地撒欢,自己的儿子却瘫痪在床,夫妻俩心里很苦,但对儿子的疼爱却分毫没有减少。
杨忠伟的四肢神经功能不全,肢体畸形,穿衣服也是一件技术活。“要先从右手开始套,再穿到左手,裤子则一年四季都是开裆裤,为了防止大小便失禁拉在裤子上。”杨爱琴看着自己45岁的儿子,仍然像看着一个没长大的婴儿一样。
一把特殊的轮椅
在杨忠伟7岁时,杨水章发现儿子的双腿尚有些力气,可以蹬着活动,于是自己设计和制作了一款竹制轮椅,一个长方体的竹椅,配上四个月饼大小的轴承作为轮子,竹椅的宽大与轴承的细小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但这个父亲亲手制作的轮椅让杨忠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可以通过这把竹轮椅,用双腿蹬着倒退滑动,不至于每天被困在家中。
“每天吃过早饭,他就会自己去村委的老年活动时看电视,中饭我给他带去,喂给他吃。”杨爱琴说,家距离老年活动室有米路,杨忠伟会自己蹬着竹轮椅前去,几十年不变的乡村小道,他已经非常熟悉。
从7岁那年的第一把轮椅到现在,杨水章已经记不清给儿子制作了多少把。“用上几年就得换。”杨水章说,以前是因为儿子长大了,轮椅嫌小了,后来是轮椅被儿子坐歪了,彻底散架。
在杨水章家的一个角落,还放置着他做了一半的轮椅。“竹子能够就地取材,下面的轮子就要去企业里面要,他们有废弃不要的轴承。”杨水章说,“县里的民政局早就送来过正规的轮椅,但儿子没法坐进去,只能坐在我给他特制的可以半躺着的轮椅中。”
为了让儿子在滑动轮椅时保持平衡,杨水章几番观察,最后在轮椅的左侧绑上一块大石头。“这样就能保持左右平衡了,他不会摔跤。”
杨水章给儿子做了一半的竹轮椅
一场一辈子的陪伴
杨忠伟能够在轮椅上自由活动,但一天三餐必须有人照料。虽然已经是一个中年人的模样,但吃饭时,每一口都需要父母用勺子喂,还经常吃得衣服与地上到处都是。
尽管如此,杨水章对这个儿子从来不打不骂。“儿子苦,我们做父母的也苦。但是自己的儿子怎么样都要照顾他。”
妻子给儿子喂饭时,他就在一旁给儿子扇扇子。“儿子喜欢吃什么,我们就给他买什么。”在杨水章的脸上,没有一点悲观,反而乐观面对生活。
尽管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杨水章每天早晚,都要将儿子从轮椅抱到床上,又从床上抱到轮椅上。
睡觉时,帮儿子蚊帐内的蚊子全部赶出来,再在角角落落喷上杀蚊剂,希望儿子每天都能睡一个好觉。
年,杨水章和小儿子拿出积蓄,在新农村集聚区新建了一幢三层楼的新房,但为了照顾大儿子,夫妻俩一天都没有在新房子里“享受”过。
“大儿子住习惯了老屋,不愿意搬家。”杨爱琴说,加上新农村的台阶多,儿子滑轮椅行动受限,夫妻俩干脆选择了不搬家,继续陪儿子留守老屋。
因为常年吃饭时不通过咀嚼直接下咽,杨忠伟出现了胃病。“去年开始经常犯呕,不吃饭。”杨水章焦急地将儿子抱上电动三轮车,带他去卫生院看病,杨爱琴则全程按住儿子挂盐水的手臂,防止他神经抽动,影响输液。
如今杨水章已经71岁高龄,杨爱琴也69岁了。为了养家糊口,杨水章半辈子在工地上干体力活,落下了腰痛的毛病,还有高血压和脑血管堵塞等疾病,一天要吃三四种药,如今已经不能再去工地干活了。
“幸好我还有微薄的退休金,儿子有各种残疾补助,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下去。”杨水章说,“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会一直把儿子照顾下去。”
编辑:陈炜